近五年来奖项、成果介绍
(一)河南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与生态文明建设
成果名称:河南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与生态文明建设
所获奖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以全省为研究范围,采用天地一体化技术进行全省大规模生态环境调查,结合遥感影像及多种模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多源数据驱动遥感调查评估方法体系;构建了省域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功能-问题-胁迫”评估框架,全面摸清了河南省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河南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变化,以及全省社会经济活动及生态系统十年演变特征关系,揭示了河南省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问题发生的原因与驱动力;提出一系列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为制定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二)河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核算研究
成果名称:河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核算研究
所获奖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成果简介: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特征,从核算评价、产业化发展、市场交易、保护补偿、绿色金融支持、试点示范、保障机制、推进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议,研究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并开展了量化试算,在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决策文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河南省静脉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与建设研究
成果名称:河南省静脉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与建设研究
所获奖项: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立足全省各市县实际,研究提出了基于生活废弃物处理区域协同,根据市县人口和产业实际,提出了静脉产业园分类布局方案;基于生活废弃物处理类别协同,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提出了静脉产业园废弃物处置“核心功能+协同产业”模式。研究成果被省政府及省发改委等部门决策文件采纳。2018年以来,全省大力推进静脉产业园布局建设,已批复建设静脉产业园68个,总投资超过700亿元;建成和在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64个,规模达到6.35万吨/日;建成和在建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处置、农林废弃物发电等协同处置项目140余个,年可资源化利用各类废弃物2000万吨以上,促进全省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带动就业15万人以上,有效缓解“垃圾围城”“废料围城”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若干对策
成果名称: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若干对策
所获奖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成果简介:创新构建基于源解析和红线控制理论的耦合模型,对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进行科学预测,提出了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思路、目标及对策;研究提出了基于生活散煤取暖清零导向的河南省冬季清洁取暖策略、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河南省静脉产业园建设空间布局方案和对策、基于低碳交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导向的河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三个重点领域的能源低碳转型对策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超额完成“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河南省实现冬季取暖散煤清零、静脉产业园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能源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黄土丘陵区退化植被群落结构调整下土壤碳、水的变化
成果名称:黄土丘陵区退化植被群落结构调整下土壤碳、水的变化
成果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成果简介:退耕还林还草有效增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减少了水土流失,但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长,由于人工林种植物种单一、抗逆性差及水分条件限制等原因带来了该区域的植被退化问题,如何改善现有的植被恢复现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成为该区域未来面对的重要生态问题。本研究以典型黄土丘陵区甘肃省定西市龙滩流域为研究区域,对流域内退化人工林白杨和山杏通过物种添加形成混交林代替原有单一纯林的方式进行退化植被群落结构的调整,选择白杨与不同林龄的油松、山杏云杉及山杏樟子松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同时以白杨和山杏纯林作为对照,探讨植被群落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壤碳及其不同组分、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同时从凋落物、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性质的角度辨析影响土壤碳、水的主要因子,从土壤固碳和土壤水源涵养的角度,能够为未来该区域退化植被群落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六)全新世以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发育过程研究
成果名称:全新世以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发育过程研究
成果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成果简介:黄河冲积扇发育过程是地貌研究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黄河冲积扇的研究程度很低。黄河冲积扇我国多沙河流中面积最大的冲积扇,是黄河下游平原重要的组成地貌类型之一。该成果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为研究区,在系统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钻探与物探、历史地理、年代测定、沉积相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典型剖面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字高程模型等技术,开展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地貌演化特征与水系演变研究,探讨其形成机制,进而恢复黄河冲积扇扇顶区的发育过程,为全面理解黄河下游地区人地之间的响应关系,弄清华夏文明产生的古地理环境背景,并为制定未来黄河下游冲积扇环境保护战略提重要提供理论依据。
(七)2015-2020年河南省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成果名称:2015-2020年河南省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成果类型: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联合重点项目
成果简介:2015-2020年河南省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内容包括野外核查、全省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以及伊洛河流域、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及干渠沿线三个典型区域的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采用遥感调查为主,地面调查为辅的方法,全面摸清了全省及典型区域“十三五”时期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河南省“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优化生态空间、构建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格局、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为生态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