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解月在Land发表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粮食生产韧性研究成果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25/2/5 17:58:04 查看:

       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粮食安全不仅关乎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更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9541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这一成绩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粮食安全在中国长期以来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政府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反复强调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气候变化加剧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对粮食生产形成较大挑战。这些因素不仅威胁粮食供给的稳定性,也使得粮食生产系统的韧性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与政策关注的重点。粮食生产韧性是指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外部冲击时,粮食生产系统维持稳定并快速恢复的能力,不仅涵盖了粮食产量的稳定性,还涉及到供应链的持续性与农民收入的保障。构建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冲击的韧性粮食体系,已成为复杂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且紧迫的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粮食生产系统的韧性不仅需要依靠传统的政策工具,还需要通过新技术与新模式的探索来提升系统的应变能力。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数据资源的新经济形态,其核心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并优化资源配置。数字经济不仅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农业生产领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准确评估粮食生产韧性,基于要素配置视角来判断数字经济能否成为推动粮食生产韧性提升的重要力量,未来制定和执行粮食系统韧性培育、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农业强国等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缓解要素错配,显著增强了粮食生产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具体而言,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同时,通过缓解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错配问题,间接促进了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其中粮食主产区由于农业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受益程度更为显著,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韧性改善效果尤为突出。本研究为探索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制定提升粮食生产韧性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Land上,第一作者为解月博士,还有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文理学院的合作研究人员。


       本研究得到了河南省科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41801092)的支持。


       论文信息:Xie, Y.; Yao, R.; Wu, H.; Li, M. Digital Economy, Factor Allocation, and Resilience of Food Production. Land 2025, 14, 139.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land14010139


z202502051.png


撰稿:解月

初审:任杰

审核:杜军

终审: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