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地理大讲堂 名家讲坛:陈中原教授携其团队做客地理所开展学术讲座

来源: 生态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8/2 19:35:09 查看:

       2025年7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陈中原教授团队应邀做客我所“地理大讲堂·名家讲坛”。本次活动由所长鲁鹏主持,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中心、生态中心相关人员及从事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博硕士研究生参会。


z202508021.png


       会上,陈中原教授以《早期农业文明重建——回顾与展望》为题作学术报告。报告聚焦当前国际地理学科研究热点之一——早期农业文明与环境适应性,系统回顾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挑战性问题及难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报告着重介绍了西亚两河流域“肥沃月牙形”、尼罗河流域及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针对科学问题运用的研究方法、逻辑思维的碰撞、研究背景意义以及驱动力,以及不同空间与时间尺度下的科学问题与争议;深入探讨了当前相关研究的聚焦点、存在问题和可能突破的重点方向;最后,从地貌学角度出发,浅析当前黄河中下游人与环境的研究动态与进展,为我所相关研究提出重要建议。


z202508022.png


       随后,王艳娜副研究员、赵小双博士分别以《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生态环境与早期人类文明重建》、《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气候变化及早期农业文明演替研究》为题作专题报告,进一步详细、深入介绍尼罗河三角洲早期农业文明研究。重点包括:1)全新世气候波动控制下的早期农业文明演替;2)先民生活生境对环境演变的响应;3)古洪水和海平面波动与农业文明重建的意义;4)古生态古植被指标体系(孢粉、非孢粉、植硅体、硅藻、碳屑等)的可应用性、敏感性和科学性等。与会人员围绕古气候演变、古植被鉴定方法及古文明演替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讨论。


z202508023.png


       会后,在鲁鹏所长的陪同下,陈中原教授团队参观了我所河南省数字环境考古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分析标准实验室等。期间,实验室人员系统介绍了各平台的核心设备配置、技术研发方向、特色研究成果及在古环境重建、文明溯源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双方围绕实验技术创新、样本分析方法优化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报告人简介

       陈中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际期刊地貌学(Geomorphology)主编。长期从事流域-河口三角洲地质地貌环境演变、早期农业文明起源、气候海平面重建、以及流域建坝对入海物质通量变化的研究。任国际EMECS科学委员会委员;领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对比研究国际合作项目;曾担任国际地貌学学会(IAG)中国国家代表、国际陆海相互作用项目(LOICZ)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要职;为亚太(APN)国际组织大河三角洲战略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欧盟第七框架合作项目、中埃、中澳、中英和中日等国际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Pl);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成果200多篇(包括Nature, Geology, PANs等),多次在国际学术大会(EMECS、ECSA等)做特邀报告;主编10本流域-三角洲专辑;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


       王艳娜: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沉积生态学方向,长期从事大河三角洲全新世-人新世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工作。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赴尼罗河三角洲开展野外调查、获取样品。擅长沉积硅藻鉴定和分析,据此开展尼罗河全新世水文气候波动、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古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早期人类定居的影响作用。提出全新世早期古尼罗河流量“大于近代3倍”、海侵盛期河口淡水化的观点,提出 “非洲湿润期”在距今6千年结束,三角洲河口生态环境趋于稳定,为先民的定居提供了基础条件;提出距今4.8千年前吉萨金字塔建造期开展密集金属加工的观点。系列成果在Geology, QRS,PPP等国际期刊发表,获得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


       赵小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长期从事尼罗河三角洲环境演变与早期农业文明演替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的尼罗河三角洲研究课题,多次赴尼罗河三角洲野外实地考察,获取样品。擅长孢粉古气候学研究;对古遗址沉积物开展孢粉、菌类和植硅体等微体化石研究,提出尼罗河三角洲农业文明是迁入型的,起源于距今7000年、游牧生境先于定居麦作农业等重要学术观点。系列成果在Communications  Earth&Environment; QSR,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发表; 引起国际学者高度关注。

 





撰稿:高近娟

初审:任    杰

复审:杜    军

终审:鲁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