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项目名称: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完成人员:冯德显、张莉、杨瑞霞、赵永江、安春华、买忆媛、闫丽洁、杨延哲、宋艳华、王令超、钱发军、文春波、匡在谊、张中霞
项目背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中,我国国土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出现了一系列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如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失衡,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即“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是在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新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新举措,必将开创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新格局,对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以国土整治规划为基础、以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为核心内容、以公共设施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正在成为我国近期乃至长远发展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从规划的性质和政策层面上讲,主体功能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重点任务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经济意义上讲,重点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从科学发展观上讲,则重点是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说,探讨主体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对于主体功能区区划理论的丰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形成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定位,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长期政策。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很难做到用一个大一统的方案来协调从宏观调控到具体的功能区建设和管理。因此,国家层面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管理重点在宏观调控和协调上,真正实施的可操作的方案则应该集中在省级或再下一层的市级功能区建设和管理上。可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导下,进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就十分重要。
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居中性和过渡性为其典型的自然特征。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和生物气候基本特征的差异等,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河南属其中的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地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分属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纬度位置对区域温度条件有决定性影响,经度位置则影响着区域的水分条件,以秦岭 --- 淮河为界,全省自北向南自然景观变化非常明显;自东向西由我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形落差使得河南东西向自然环境也明显不同。过渡性是河南省最为典型的自然特征,在地形条件、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土壤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格局上,明显形成了东、中、西 3 个经济地带,客观上形成了经济的过渡区域。河南省正处在中部过渡带,无论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还是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都处于三级阶梯中的中间一级,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也是经济上的贫困带、环境上的危急带,这条大致西北 --- 东南走向的地带是我国土地退化最典型的地带,是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因此,处在此带上的河南,自然景观类型复杂多样,社会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很大,研究确定各地区发展定位,确定其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对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河南省进行研究也将给我国同类型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技术原理:
本项目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地域分异理论、空间有序法则等,深层次探讨了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的涵义和划分依据。运用遥感应用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传统区划方法和新技术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指标计算和分析评价模型,形成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多目标方案。本项目是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可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空间信息科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等诸多领域。
本项目从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三级指标体系和因子构成,提出了河南省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市县级国土空间功能区划的技术流程;基于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多因子分析法、主导因素法、综合评价法、空间分析以及辅助决策因素库等手段建立了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指标计算和分析评价模型,形成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多目标方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区划结果可视化等内容集成一体,建立了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支持系统。
鉴定及应用:
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完成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理论与技术方法》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汇报、审阅相关技术资料、经质疑和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 1 )课题组提供的技术资料规范、齐全、符合鉴定要求。
( 2 )该成果通过对国内外国土空间区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实践,深入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意义重大。
( 3 )该成果从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三级指标体系和因子构成,丰富了区划理论体系,实现了主体功能区区划技术方法的集成创新,为主体功能区区划的方法规范和应用提供了借鉴。
( 4 )该成果提出了河南省省级主体功能区区划和市县级国土空间功能区划的技术流程;采用多因子分析法、主导因素法、综合评价法、空间分析以及辅助决策因素库等手段建立了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目标方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区划结果可视化等内容集成一体,建立了省级主体功能区区划支持系统。
( 5 )该成果通过研究确定了全省各地区发展定位,明确了其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对河南省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后开展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整治规划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该成果实践性强,理论价值高,研究方法科学,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本项目属于基础类应用成果,项目成果可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空间信息科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等诸多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本项目基于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市级国土空间功能区划分,使该项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推广应用,为下一步全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科学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为今后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科学支撑,进而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