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典型古代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研究
项目名称:河南典型古代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省遥感与 GIS 重点实验室
完成人员:鲁鹏、张震宇、陈盼盼、郝利民、张继红、张东月、周真、宋立生、蔡强、赵向丽、刘伟
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双洎河流域史前人类生存环境研究》(项目批准号: 40371110 )与《中原地区典型古文化遗址遥感影像图谱研究》(项目批准号: 40501043 )阶段性成果。项目背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为了应当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对“人地关系”进行全新的思考,需要追溯早期人地关系,寻求确立当前人地关系适度原则的历史根源与历史基础。( 2 )我国正处于发展模式的转变时期,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其低成本、低投入、低耗能、高收益、高回报等特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新型模式,对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而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充分认识古代文化资源内在规律是对其进行合理开发、科学保护的必然前提。( 3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文物考古部门提出新的要求。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数据库、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已经迅速融入文物考古研究,成为文物考古工作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支撑。( 4 )考古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相互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使其达到真正的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各个单独研究不能达到的效果。
技术原理:
本项目为区域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理论与实践综合研究。前部分是区域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理论研究,系统的阐述了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基础。对区域聚落环境遥感考古按照空间尺度、时间坐标、研究对象进行了类别划分。并根据对比分析此前诸多学者总结的遥感考古方法体系提出了适合本项研究的聚落环境遥感考古方法。后部分为实践部分,根据前一部分划分的空间尺度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区域聚落环境遥感考古实践。以此分析了早期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论方面,本项目将聚落环境遥感考古定位为聚落考古、环境考古、遥感考古以及相关领域对区域聚落、环境背景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早期人地关系的研究来分析现代环境变化的历史根由。为现代人类与区域环境和谐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分类方面,将区域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研究按照空间大小分为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将宏观尺度定义为全河南省的行政范围。将中观尺度定义为河南省范围以内且小于宏观尺度的具有相似或相近自然条件以及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发展谱系,并具有多个空间上分离的古代聚落的分布的区域。将微观尺度定义为分布在河南省的单独聚落遗址域。按照时间坐标分类主要依据考古研究定义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进行界定。按照研究对象分类将其分为对聚落本体以及组成部分与区域环境特征两个部分。最后在不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得出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研究的综合分类以及各类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按照先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分布进行研究,然后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其中不同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按照实际需求综合应用于在各研究领域的各个阶段。
实践方面,依空间尺度的不同按照宏观、中观、微观分别进行。宏观尺度方面,主要分析了不同环境背景与区域聚落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以仰韶文化时期聚落与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为例,分别分析了文化类型划分与区域自然综合区划的耦合性关系以及聚落空间分布的集聚性特征。中观尺度方面,以双洎河流域为例,对区域早期环境特征进行复原,并将其与区域聚落时空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微观尺度方面,选择补子庙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作为典型聚落利用遥感技术分析了环境变迁对于聚落的影响,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在聚落环境考古研究中的优势。
本项目结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方面,对于聚落环境遥感考古的定位以及提出的分类与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践方面,区域环境特征对于早期人类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经济形态、聚落形态等。反过来,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到区域环境的变化。人类总是选择适宜的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生活。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区域自然环境处在一个巨大的稳定系统之中,系统中每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带动整个系统的发展,直至另一个稳定系统的形成。人类社会总是在与区域环境的和谐、调整、新的和谐这一不断循环的关系中得到进步与发展。
鉴定及应用:
本项目于 2008 年 12 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本项目针对河南省早期典型聚落形态与区域环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开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区域环境遥感考古的综合性研究对其定位,对区域聚落环境遥感考古按照空间尺度、时间坐标、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并根据对比分析此前诸多学者总结的遥感考古方法体系提出了切合区域世纪的聚落环境遥感考古方法。实践方面,主要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尺度进行了区域聚落环境遥感考古实践。以此分析了早期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与宝贵财富,也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所以,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深入的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该项目成果使得我们从区域环境角度对本省早期聚落形态有了新的认识,这对于弘扬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该项目成果可有效应用到考古、地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等诸多领域,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亦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区域的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项研究在理论、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均有创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独创性,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已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河南工作站等多家相关单位进行应用。成果应用以来,一方面为遥感技术应用于考古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该成果的实践部分为考古调查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大大缩减了田野调查的难度与时间,对改进传统田野考古调查方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成果对我所考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环境考古工作、遥感考古工作方面作用明显。成果的持续利用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并可直接或间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遗址所在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