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研究
项目名称:河南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完成人员:张硌、高红莉、郝民杰、胡军周、李洪涛、芦翔、李竹梅、邱士可、赵风兰、吕迎、庄松林
项目背景: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从 2000 年开始,河南省粮食总产已连续 10 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河南同时也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大省,按照省政府的思路,要将河南打造成国人的 “ 大厨房 ” 。近年来,省内农业的发展也是按照这个目标进行着努力。
但是随着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也出现了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合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有效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还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物质能量投入,实现农业资源能量的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
本项目从国内外现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入手,系统研究了现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根据河南省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适合各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总结了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技术原理:
本项目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探索新型综合农业经济体系。该体系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宗旨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世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但最基本的生态农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生态农业逊和经济,另一种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替代农业类型。
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直接针对的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把发展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作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基本措施和战略选择,同时也是解决农产品过剩的重要手段。在做法上,主张少用或不用人工性化学品、机械等,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通过作物轮作、种植绿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和采用生物防治病虫草害,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如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持续农业的国家,在探索替代农业的过程中,先后提出过 “ 低投入持续农业( LISA )和高效率持续农业( HESA ) ” 的构想,主张持续农业应是一种力求为农场主利用农业投入,以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环境状况而提供最适条件的农业。法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追求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但进入 80 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外部资源投入不断增加, “ 集约化农业 ” 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作用日益突出。德国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提出了 “ 综合农业 ” 发展模式。所谓综合农业就是包括了所有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农业经营方式。它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要在权衡两方面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日本根据自己的资源基础,在实施自然农法、生态农业时,虽然非常重视产出效益,但首先必须建立在保护本国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仍然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必要时采用进口农产品和原材料的办法,以确保本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保护,他们近年还将其称为 “ 环境保护型农业 ” 发展战略。
而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基础差,发展能力弱。一方面面临饥饿、灾荒、贫穷等社会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由于遇到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举步艰难。因此,这些国家必须寻求一种既能发展本国经济又能使生态环境免于受到破坏的安全策略和途径。这些国家实行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替代类型在做法上与发达国家全然不同。在实践中并不排斥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等资源,依据农业生态系统 “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 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大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本项目技术报告共分六章。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做了比较研究,最后对我国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做了总结。
第二章主要从河南农业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我省目前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等方面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情况,而后通过对河南省在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劳动力成本以及科技支撑等方面的优势分析,进一步说明河南省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巨大潜力。
第四章将在河南省目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六类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技术特点逐一作了介绍,并站在构建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大循环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对这些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做出了评价。
第五章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部分。首先介绍了本项目组进行河南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总体思路,即突破传统一家一户的小循环体系,在基层组织或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公司带领下,采取多层次链接技术,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从而集中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进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同时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绿色消费,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能耗少,能量转换率高,养分利用率高,结构功能较全,综合效益较好等特点。
报告将河南省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河流湖泊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针对各区域不同的地理、地貌特点进行研究,从目前各区域现有的模式中综合、优化出各自具有代表性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平原地区的优化模式为“粮—饲 — 畜禽—沼—肥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粮—经 / 林果—畜禽立体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丘陵山地区域的优化模式为“统筹生产与保护的林(果)—牧—沼—肥—粮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湖泊河流的优化模式为“以水源地水土保护为目的的微生物—渔—水禽—林(果)生态渔业循环经济模式”和“以渔业生产为目的的渔—草—畜禽—粮复合生态渔业循环经济模式”。
报告还详细介绍了每个优化模式中的关键技术,对该类模式做了能流、物流以及污染物消减的分析;并对这四种优化模式的产业布局进行了设计;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以验证本项目研究得出的这四种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第六章分别从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资金支持以及加大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河南省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保障。
本项目研究内容的创新点在于:
1 、研究方法的创新。项目组首次利用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评价与优化整合,以确保在所提出的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真正统一;
2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河南省具体实际,首次提出适合平原生态农业发展的“粮—饲—畜禽—沼—肥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粮—经 / 林果—畜禽立体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适合丘陵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统筹生产与保护的“林(果)—牧—沼—肥—粮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适合水源地保护的“微生物—渔—水禽—林果生态渔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及适合生态渔业发展的“渔—草—畜禽—粮复合生态渔业循环经济模式”。
3 、对项目所提出的模式及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
本项目研究内容针对性强,内容详实,结合了项目组与其他相关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项目所提出的河南省不同区域内的优化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与推广价值。项目成果的推广必将更好地推动河南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深层次发展。
鉴定及应用:
2009 年 12 月 17 日 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成果鉴定号:豫科鉴委字[ 2009 ]第 1256 号,已在郑州市天园农业生态循环有限公司和郑州上佳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