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果简介
1、 城市空间扩展的人文地理环境效应时空演化研究
项目来源: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开放课题 时间:2017.1-2017.12
项目负责人:杜军
近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扩展强度逐渐加大。同时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的积聚程度仍较低,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复杂多变。综合遥感、GIS空间分析及统计建模方法,针对城市空间扩展监测结果:(1)构建城市景观的特征及其分析指数体系,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以及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旨在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的生态响应。(2)综合利用城市扩展数据集统计数据,从城市之间的吸引力与辐射能力入手,将引力模型与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入城市影响范围分析中,对城市引力大小及城市影响范围进行动态分析。旨在了解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中产业的聚集扩散、城市的聚集扩散效应,以及对城市群演变的影响。(3)以格局—过程—机制的研究思路,分析影响城市扩展和城市群演变的主要因子,引入不同等级源的相对阻力因子,建立城市扩展过程演化模型,并对未来格局进行模拟预测。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该成果已完成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成果验收,发表论文2篇,论著1部。
2、 航空港区、新郑、中牟、荥阳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数字化地图集编制
项目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时间:2017.1-2017.12
项目负责人:杜军
以郑州市国保、省保、市保文物保护单位为基本单位,查清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边界位置、界线走向、面积等状况。勘测新增构筑物、道路、河流等要素。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研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数字化信息提取方法与数据库构建技术流程。建设内容如下:
(1) 内外业相结合开展保护边界调查
充分利用已有的文物普查及相关保护规划资料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以 1:1000 的比例尺采 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查清郑州市辖区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及建设控制,并根据边界勘测结果,编制图集及数据库建设。
(2)数据库建设建设
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定位基础、境界与行政区划、地形等。
土地利用数据:包括经综合的地类图斑、地类界线数据,重要的铁路、公路、河流等线状地物数据等。
保护范围数据:包括界址线、界址点等。
扫描影像数据:包括各种界线划定的各种影像数据。
3、 河南省特聘研究员(地理国情时空分析技术)
(1)依托我国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专项,开展技术攻关。
针对我国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的需要,研究并突破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与综合分析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综合考虑各类地理国情要素及其各地理国情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由多项指标、多个层级构成、能充分地反映综合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地理国情监测指数体系结构,确定空间定量化的内容与指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指标抽取及简化方法;2)地理国情指数构建方法。
时空分析模型研究,突破高精度、高效率条件下地理国情数据指标简化技术、空间抽样技术、空间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技术等多维时空统计分析与模拟预测模型与方法、时空统计分析的质量可靠性评价模型,适用于国家或区域地理国情时空动态变化的客观、综合、量化建模。
时空统计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围绕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统计特征、时空格局、时空关联模式、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形成地理国情监测报告,动态展示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的状况和重要工程实施专题建设效果。
(2)围绕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地理空间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围绕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在现有政府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政府部门当前“数据丰富,信息和知识匮乏”的实际情况和对数据分析的迫切需要,积极推进面向政府决策的地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工作,包括:
开展了面向政府综合决策的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动态管理与融合模型与算法研究;
组织基于MapReduce的并行化空间分析、基于ESDA的空间格局分析、面向实体描述的时间序列分析与空间趋势发现、基于多模型交叉的空间数据相关性及影响分析、主题聚焦的互联网地理信息获取与挖掘、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地理信息主动服务等地理空间大数据综合分析挖掘技术攻关;
依托电子政务内网,基于地理空间大数据,开展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主题的政务信息在线分析示范应用,依托互联网,开展多源政务专题空间信息在线发现与融合示范应用。
特聘研究员研究团队完成论文14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论著3部,获得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
4、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试评价
项目来源: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完成时间:2017年
项目负责人:冯德显
通过河南省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分别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承载力评价,以及对城市化地区、农牧地区和生态地区进行专项评价,在基础评价与专项评价的基础上,划分资源环境超载类型,并对超载类型进行预警等级划分。对不同类型超载区域,按照分类预警和综合预警评价结果,从自然本底条件、人类开发利用过程和现状、以及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解析造成超载的主要原因,对人口、产业、城镇化、区域发展、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调整完善的政策进行预研。通过试评价,为国家修订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提供实证依据。
(1)基础评价
基础评价指标包括资源、环境、生态3类指标,用于对全省县级单元全覆盖的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基础。
(2)专项评价
专项评价指标是对全省不同主体功能区类型设计的针对性评价指标,反映不同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殊性问题。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通过资源环境耗损指数反映,该指数由我省10年来资源利用效率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变化和生态质量变化3项指标集合而成,辅助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郑州古环境演变与模拟研究
2017年 7月,“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郑州古环境演变与模拟研究”项目得到河南省科学院基础科研为期一年的资助。
项目由马玉凤负责,由杜军、李洪芬、郝利民、孙婷婷、李双权、王超等人主要参与。
该项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晚更新世以来史前河道演变过程和湖泊存续变迁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从晚更新世到全新世中期自然环境变迁过程。该项目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持,为郑州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做出实践指导;该研究为郑州地区区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该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出版相关书籍2本,获得嵩山文明研究会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共2项资助,获得省外专局引智项目1项。
6、嵩山地区黄土发育与史前人类生存环境
2017年8月,马玉凤负责的郑州中华之源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点课题“嵩山地区黄土发育与史前人类生存环境”项目获得为期三年的资助。
本项研究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物理所合作,其他多家科研单位协作共同开展,通过野外沉积相辨识和室内样品的孢粉、粒度、磁化率、年代、矿物、化学性质等测试分析及其微结构的观察,构建黄土高原东南缘标准环境序列,搞清黄土、次生黄土、黑垆土等沉积物类型、分布和物源等问题,分析黄土地层信息与气候、地貌、地质构造变化的关系,揭示嵩山地区自旧石器中晚期以来高分辨率的自然环境变迁与古人类演化、文化发展和传播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探寻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起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更深层次的揭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快的促进我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该项目正在执行当中,待发表相关论文2篇,在编著作1部。
7、平陶古城址文物保护规划
2015-2017,郑州市荥阳市,
郝利民,阎官法,刘爱荣,刘其山,秦冬季,蒋非凡,杜军,宋立生,周真,陈盼盼,鲁鹏
平陶古城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南城村南部,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10米,南北宽769米,面积约63公顷。该城址为研究中原地区的商代及东周时期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2016年1月22日,平陶古城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为真实、全面地保护平陶古城址,协调平陶古城址保护与城镇建设的关系, 促进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科学、合理、适度的发挥其在地方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受郑州市文物局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特编制平陶古城址文物保护规划。2017年1月平陶古城址文物保护规划通过河南省文物局评审,并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8、东纸坊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2016-2017,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郝利民,刘爱荣,杜军,李洪涛,宋立生,陈盼盼,张培歌,杨亚里
东纸坊遗址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境内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东纸坊遗址于2009年6月3日,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为真实、全面地保护东纸坊遗址,协调东纸坊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促进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科学、合理、适度的发挥其在地方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特编制东纸坊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7年10月东纸坊遗址文物保护规划通过郑州市文物局评审,并由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9、河南省地理国情蓝皮书
项目来源: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该项目以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成果为基础,结合专业部门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数据,围绕地表资源、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等重大国计民生主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建立了科学可靠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方法,实现最终成果向应用的深度转化。从地表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地表生态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空间分布与利用程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形成描述省级尺度地理国情总体状况的指标体系。从地理空间的角度,通过纵向分析、横向分析、类比分析等方法,揭示各区域内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
(1)地表资源禀赋时空分析
资源分布与利用着眼于国家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红线提供支撑。项目成果工作要反映我国重要地表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利用问题,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全国国土开发布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管理策略制订提供科学基础。
(2)地表生态格局时空分析
构建生态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生态协调性的内容要求,结合生态协调性的内涵,并结合国家关心的三大国家战略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等问题,横向从生态压力、生态状况、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纵向分一、二、三级构建能充分反映生态协调性专题统计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正确地评价生态协调性的基本依据。
(3)城市发展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水平
根据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工作中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立足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现实差异特征,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相结合,充分利用精确的地理要素和交通数据,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优势,从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交通服务四方面开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10、项目名称: 中原地区典型文化遗产地空间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类别:国际合作项目
参加人员:鲁鹏、陈盼盼、闫丽洁、杨柳、秦小阳
项目概况:2015-2017年,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同以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考古与古建筑研究所Nicola教授、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环境研究所Rosa教授为首的团队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地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中原地区典型文化遗产地空间探测关键技术研究”。中意双方组成的科研团队分别对郑州商城遗址、开封新郑门遗址、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定鼎门遗址进行了磁法、电法、探地雷达等方面的考古探测研究,对地下未知遗迹进行探测和分析,以确定这些未知遗迹的文化性质、埋深以及空间布局等基本特征。本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原地区丰富的地下未知遗迹探测,不同探测方法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够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11、项目名称: 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遥感应用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课题负责:杨瑞霞
参加人员:鲁鹏、杜军、陈盼盼、田燕、张莉、翟海国、安春华、杨柳、何扬
项目概况:本项目为中科院遥感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遥感应用研究”项目子课题,主要负责典型文化遗产的遥感波谱研究。共采集了包括新密古城寨、郑州商城、荥阳京襄城、常庙故城、东赵城址、洛阳汉魏故城等十多处古代城址的夯土城墙土壤波谱和植被波谱,并对夯土城墙与自然地层的土壤波谱与植被波谱进行对比,提取夯土城墙土壤波谱与植被波谱的具体特征。项目成果对于利用遥感手段发现与揭示地下遗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12、嵩山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环境背景研究
项目类别:河南省特聘研究员项目、中华文明与嵩山文名研究会重大项目
课题负责:莫多闻
参加人员:鲁鹏、陈盼盼、田燕、张莉、翟海国、付安良、闫丽洁、张丽萍、安春华、杨柳、何扬
项目概况:对嵩山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深入揭示和阐明嵩山地区的区位、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特征、空间分布和演变历史及其同中国乃至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相比的独特性与优势。为区域旧石器晚期文化特征与连续发展历史、农业起源与新旧石器过渡、裴李岗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仰韶文化强势发展与快速扩张、龙山文化与周边文化广泛互动及文明进程、夏商时期嵩山文明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过程、嵩山地区人类文化与文明连续发展、嵩山文化丰富内涵的形成、嵩山文明与华夏文明对其他文化的包容能力与对其他地区的广域适应能力等重大问题提供环境基础与环境背景,并在环境演变的视角下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机制性的阐释与解答。
13、河南省新时器时期至清代时期古城址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项目负责人:闫丽洁
承担时间:2018.1-2020.12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014)
14、河南省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应用研究
承担时间:2017.1-2017.12
项目来源:河南省发改委项目
国家和省级高度重视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应用,2015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 2015年—2030 年) 》中明确了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和目标,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145号》,明确了河南省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的任务及目标。
本项目从省级层面探讨了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问题,剖析了我省自然资源和空间信息数据库(以下简称为“信息库”)建设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我省信息库建设管理和应用,通过研究信息库与电子政务的关系,分中心数据资源整合改造内容、信息资源共享基本途径等,提出了我省信息库建设的管理模式、推进思路。
15、河南省沿黄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2017年1月-2017年12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华侨大学的梁少民、孙荣、张小磊、罗晓洁等,共同开展了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沿黄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河南沿黄湿地维管植物以草本为主,占比超过85%,其次为乔木7.33%,藤本和灌木种稀少。从物种组成看,乔木种以人工种植的杨柳科、蔷薇科为主;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组成,表明河岸生境对干扰、干旱胁迫或地貌异质性敏感,植被更新频繁。氨氮、全盐量、速效钾是影响灌木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pH、有机质是影响草本种丰度度的主要因子。灌木种、草本种丰富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可能是灌木种、草本种丰富度差异的敏感因素。pH对不同生活史植物物种数目有一定影响,对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pH对其植物物种数目的影响不同,一年生植物数量与pH、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多年生植物数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
16、鄢陵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受鄢陵县环保局委托,梁少民、任杰、胡婵娟、刘鹏、张小磊等编制《鄢陵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规划》探索了我省中部平原农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先例,为我省中部平原农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对许昌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引领作用。经过省环保厅组织专家论证认为:《规划》在全面调查鄢陵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的有利条件与面临的挑战,明确了鄢陵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的目标、任务与建设内容,对该县的主题定位、国土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经济、资源环境保护、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能力保障等进行了规划,结合花卉苗木、健康养生等产业优势,提出了重点项目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合理、内容全面、措施可行,总体符合国家环保部有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的文件要求,专家组同意通过论证,可作为鄢陵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的依据。
17、泥鳅生态孵化技术示范
“泥鳅生态孵化技术示范”是2017年度河南省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项目经费30万元,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承担,负责人为张小磊,实施地点在荥阳市黄河滩生态实验基地,执行周期为2年,其目的是完成泥鳅生态孵化技术的中试实验。
项目通过创新发明以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方法为催产后的泥鳅亲本提供充分交配、自然产卵受精的环境,大大提高了雌本有效卵产出量和受精率,实现了95%以上的受精率,比传统方法受精率提高40%;孵化率达到92%,比传统方法孵化率高15%;开口幼苗成活率达到75%,比传统方法幼苗的成活率提高23%;受精孵化一体简单易行的生产过程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仿生环境下的自然产卵受精,降低了亲本的死亡率,节约生产成本。
18、新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完善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新乡县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完善项目,参加人员:武洪涛、郑朋涛、董亚丽、郭佳伟等人。对新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2010-201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结合新乡市国土资源局下达给新乡县的各项用地指标和新乡县各部门“十三五”规划,对新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的规划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形成新的新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并于2017年7月4日通过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17年12月,新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通过国土资源部检查验收。
19、项目名称:珍稀濒危树种庙台槭的生态学调查及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及类别:河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项目编号:52102110116
项目实施时间:2015、1-2016、12
项目实施地点:栾川,汝州
参加研发人员:孟庆法,高红莉,赵凤兰,田朝阳,王洪友,李红喜,马兴旗,王文星
项目实施的原因: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 P. C. Tsoong)野生资源稀少,分布范围狭窄,处于濒危状态,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还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河南伏牛山区是近年新发现分布区。
实施结果:初步查明了庙台槭在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资源分布和种群特征,该调查结果已被栾川县林业局应用,该局已在分布区划出了保护范围,并建立了保护设施等;庙台槭播种育苗技术取得成功,该项技术被合作企业应用,先后生产庙台槭1年生种子苗1万余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已于2017年5月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结题验收。
20、项目名称:河南省乡土槭树引种及繁育技术
项目来源及类别:科技部“三区人才”项目
项目实施时间:2017、06-2018、06
项目实施地点:河南省栾川县
参加研发人员:孟庆法,张继红
项目实施的原因: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苗木产品与市场脱节,急需技术指导。
实施结果:科技人员具体对伏牛山区野生槭树资源的种类及引种技术、苗木繁育技术、工程苗木的培育技术及主要病虫的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培训和技术指导。使企业相关人员基本掌握河南省乡土槭树的资源情况和相关繁育栽培技术。
21、风味速溶茶生产技术
该项目属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类。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河南新林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开展工作。项目组主要有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袁国强、赵风兰、郭佳伟和河南新林茶业有限公司的余长岐等7位同志共同实施。根据项目设计,2016年至今,围绕项目实施内容进行了科学考察、研究制定了加工风味速溶茶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进行系列风味速溶茶调香调味技术实验,在项目协作单位河南新林茶业有限公司建立速溶茶粉生产线,开发出系列风味速溶茶产品,研究制定出河南省风味速溶绿茶、红茶产品地方生产标准等。由于速溶茶市场的变化原因,产品试验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产品试验内容,项目申请推迟验收。
22、南召县地名普查项目
按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操作规程》要求,项目组查清了南召县行政区域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了地名基础数据,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建立、完善了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了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使地名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加强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顺利通过了省与国家级验收。
23、郑州市煤电结构调整研究
项目成员:钱发军、任杰、胡婵娟、刘鹏
2017年,受河南省发改委(能源局)电力处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开展了郑州市煤电结构调整研究。研究提出在保障郑州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供热可靠的前提下,按照“搬、关、改、治、引”的总体思路,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率先将郑州煤电由主力电源转变成调节型基础电源和集中供热主力热源,主城区实现“零煤电”,建成网络可靠、结构合理、运行灵活、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电网和多源、多向、多级天然气接收供应体系,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更加清洁、完善,努力为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成果通过河南省工程咨询中心组织的专家论证,并被河南省发改委(能源局)电力处采纳。
24、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172400410140)
主要完成人:贾晶、汪雪峰、魏艳、吕迎、杨迅周、翟海国、龚新、李德功
主要内容:在对产城融合的内涵和作用机制、评价方法及国内外典型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系统研究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及“非整合”发展困境,构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城市外延整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与城市功能互动的两种典型模式,提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城市整合发展的目标,以及推进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发展的行动策略和对策措施。
创新点:对产城融合相关理念和产城融合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对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城市互动整合的动态过程、演化趋势和动力机制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分析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从公共产品配置视角构建开发区与城市整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25、河南省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
项目来源:河南省旅游局
主要完成人:贾晶、杨迅周、龚新、张宏、翟海国、魏艳、吕迎、汪雪峰、李世杰、张丽萍
主要内容:以南召县铁佛寺、唐庄、白行、安庄、罗沟五个自然村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旅游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布局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载体,重点打造五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详细分析各村基本情况、旅游资源条件及贫困人口现状,分析旅游扶贫发展潜力。提出各村的旅游发展定位和目标、发展方向和路径以及着力打造的主导旅游产品,策划布局旅游重点项目,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总结出各村旅游带动脱贫的模式。
创新点:详细梳理各村的旅游资源条件,为旅游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结合各村特色,提出当地旅游发展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策划各村的旅游项目,可操作性强;总结多种旅游带动扶贫模式,真正体现旅游为根、扶贫为本。
评价结果:被河南省旅游局评为2017年度旅游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26、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河南省旅游局
主要完成人:冯德显、贾晶、吕迎、魏艳、张宏、龚新、翟海国、杨迅周、谢燕娜
主要内容:在对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省“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构建“一核两带四区”的空间格局,从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供给、延伸产业链条、实施精准营销、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智慧旅游、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升旅游生态文明等12个方向提出旅游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创新点:在分析海内外旅游市场发展新趋势和对河南省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九大精品旅游线路;提出“一核两带四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并提出不同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提出郑汴洛跨区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于2017年8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实施(豫政办〔2017〕94号)。
27、新乡市大东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来源:新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冯德显、贾晶、张宏、汪雪峰、魏艳、李世杰、杨迅周、杜军、文春波、张丽萍
主要内容:在对新乡市大东区的发展背景、经济基础、发展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东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并从产业协同、空间协同、城乡统筹、社会协同、合作共赢、生态协同、基础设施协同等方面提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强化推进机制、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加强人才支撑、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法治大东区、切实保证规划落实等加快大东区协同发展的措施。
创新点:在研究我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河南省郑汴一体化等大区域城市间协同发展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新乡市东部的老区、新区、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城市内部多种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通过协同发展打造新乡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
评价结果。通过新乡市人民政府组织的评审;2017年7月由新乡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新政文(2017)56号)。
28、新乡市3D打印专业园区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政府
主要完成人:贾晶、张宏、任杰、李世杰、吕迎
主要内容:在全面分析新乡市3D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前提下,提出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三中心、两基地”的发展定位,构建“三轴、五片区”的空间结构,制定园区发展目标体系,提出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细化园区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支撑,并对园区的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系统规划。
创新点:提出园区“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3D打印产业孵化中心、3D打印集成服务中心、3D打印产业先进制造基地、3D打印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发展定位;围绕技术研究、装备制造、材料制备到产品加工、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六大发展方向进行系统规划,详细梳理各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任务和关键技术。
评价结果:通过新乡市工信委组织的评审,2017年10月由新乡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新政文〔2017〕127号)。
29、睢县现代商贸综合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睢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贾晶、张宏、任杰、吕迎
主要内容:在全面分析睢县产业发展基础、现代商贸综合产业园发展现状及与相关规划充分对接的基础上,提出园区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确定园区主导产业为现代商贸、仓储物流、电子商务,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亿丰建材家居广场、苏沐国际跨境电商园、中原鞋材交易市场与名鞋广场四个重点项目,并对园区用地、基础设施及环境影响进行规划,提出加快园区建设的若干对策措施。
创新点:提出围绕制鞋材料、农副产品、家居建材等三大类商品,打造集商贸交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展示推广、信息交流、金融服务、综合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专业市场集群集聚发展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鞋材现代专业市场,商丘、开封、周口三市接合区域重要的农副产品、建材家居现代专业市场。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发改委服务业办组织的评审;2018年7月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二批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
30、湖北仙人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及水上乐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来源:湖北仙人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龚新、贾晶、郝民杰、魏艳、郭秀民、吕迎、滕飞、杨子磊
主要内容:提出仙人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为:以优美山水、良好生态、丰富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山水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旅游、康体养生度假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为发展方向,以旅游差异化发展为重点,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档次,全力打造国家休闲旅游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景区规划为滨水度假区、民俗度假区、康体养生区、山地旅游区和文化休闲区五大旅游功能片区。主要建设项目有门景服务区、水上乐园、滨湖养生苑、康年养老中心、乡村民宿基地、花海乐园、汽车营地、高山漂流、森林度假区、野外科普公园、古村落保护等。
创新点:对规划区的度假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全面分析乡村旅游在度假区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度假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评价结果:通过武穴市规划局组织的评审。
31、登封市君召挡阳山乡村旅游规划
项目来源:登封市君召乡政府
主要完成人:龚新、郭秀民、刘彩玲、吕迎、魏艳、汪雪峰
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挡阳山山地生态文化资源和土地、林业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服务业。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招商引资,借助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推动挡阳山区域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以乡村休闲、农事体验、民俗娱乐、户外运动等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西部乡村旅游地。通过大力发展休闲经济,扩大就业途径,转变就业模式,积极引导中青年本土就业。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各类社会功能,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得村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创新点:对挡阳山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探讨浅山丘陵区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
评价结果:通过登封市旅游局组织的评审。
32、登封市君召乡皇城村美丽乡村规划
项目来源:登封市君召乡政府
主要完成人:龚新、汪雪峰、魏艳、王鑫、郭秀民、郝民杰、杨子磊
主要内容:在对黄城村自然条件、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孝道文化彰显为灵魂、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载体、以生态环境友好建设为抓手、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乡村休闲旅游为补充,通过“环境治理、产业带动、彰显文化、突出特色”等,将黄城村打造成为“和谐、文明、富裕、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成为河南省美丽乡村示范地。以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为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建设,构建“农游一体”产业模式。以构建和谐互融、安居乐业的田园休闲养生小镇为核心,全面打造“优美山乡、生态黄城”。以孝道文化为核心,充分万挖掘和展示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使黄城建设成为孝道文化展示地。
创新点:对黄城村的资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探讨浅山丘陵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和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评价结果:通过登封市农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获得郑州市农委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33、河南宝天曼生态旅游区AAAAA级提升规划及部分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来源:河南大宝天曼原始森林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龚新、刘彩玲、贾晶、魏艳、吕迎、汪雪峰、李德功
主要内容:在对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资源情况、景区发展状况和全国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河南宝天曼生态旅游区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A级景区评审细则》等国家相关标准对景区现有景观质量、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判别,同时进行游客意见征集和满意度调查,按照5A标准制定详细、可实施的整改方案。
创新点:提出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外围空间;在确定发展主题的同事,积极融入新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可参与性旅游项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5A级景区创建计划和实施细则。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旅游局组织的评审;宝天曼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5A级景观质量与资源价值评审。
34、临颍县城乡规划专题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德功、贾晶、汪雪峰、魏艳
主要内容:包括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城市发展定位专题研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在对临颍县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结构特征、转移流动趋势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增长率法等,确定规划期末县域总人口和中心城区规模。对临颍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行预测,确定中心城区远期用地规模。采用引力模型等方法,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对临颍县与周边县市的发展关系、临颍县在京广城镇发展带上的地位、临颍县在许平漯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区位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临颍县城市发展定位。对临颍县环境要素影响、环境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利用与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等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规划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创新点:将引力模型分析、GIS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城市发展定位研究,并从环境要素、环境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评价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组织的审查。
35、孟州市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德功、汪雪峰、贾晶、吕迎
主要内容:在分析孟州市城乡居民点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传统城乡居民点布局模式。顺应新时期城镇发展要求,提出了“分工协作、非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工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和中心城区——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四级等级结构。在村庄发展指引上,提出了“整治城中村、强化中心村、优化基层村、保护特色村”的村庄发展策略。
创新点:将非均衡发展、城乡统筹、集聚发展等城市发展理念应用于城市空间拓展策略之中,提出孟州市“一带引领、两轴外联”的带状集聚式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36、鹤壁市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德功、汪雪峰、贾晶、魏艳、吕迎
主要内容:在分析鹤壁新区与老城区、淇县、浚县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空间拓展、结构模式、功能组织为研究重点,提出鹤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重点实施鹤淇一体化发展核心区。明确“一脊两翼”的空间构想,“梯次开发”的空间拓展战略,“组团发展”的空间模式,“分期推动”的结构化策略。在重点区域发展引导上,提出“强化新区、优化老区、联动淇县、发展浚县,重点发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战略引领。在功能组织上提出了“一轴、一廊、三带、五片”的空间结构构想。
创新点:充分体现鹤壁中心城区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特点,并将生态低碳、海绵城市、低冲击开发等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应用到城市空间拓展策略之中。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37、基于城市开发强度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及模式研究
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72102310109)”,
项目负责人郭雷,主要完成人张硌、高红莉、李洪涛、胡军周。
项目针对目前国内雨水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城市开发强度特征分析为基础的雨水利用技术及模式研究,以地理国情高分辨率普查数据为基础,围绕雨水利用的载体,在对案例城市郑州市不同开发强度区域特征、雨水利用现状及问题深入分析基础上,对现有雨水利用技术与模式分析总结,提出适用于不同开发强度地区的技术与模式,并在总结分析国家及相关地区促进雨水利用政策措施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不同开发强度区域促进雨水利用的对策措施以及为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构建了具体实现路径。项目最终完成时间2018年12月,正在进行。
38、高悬浮物矿井水处理专用粉煤灰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中试生产试验
院产学研定额补助项目,项目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聚硅酸铝铁絮凝剂,采用“焙烧+一步聚合”新生产工艺,完全解决原有生产工艺工序多、工艺参数要求高,生产难度大的缺点。成功试验选用一种原料易得、价格低廉的粉煤灰粘结成型辅料替代常规的有机粘结剂,吨成本增加不到5元。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的废水废渣,实现粉煤灰的完全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粉煤灰中硅、铝、铁等有效成分。针对不同废水进行粉煤灰基絮凝剂有效元素最佳配比研究,研制出一套针对高浊度、高色度、高COD等不同性质废水的复合絮凝剂元素比例调控技术,为针对性地开发研制高效絮凝剂打下了基础。发表论文2篇,研究报告1份。
39、基于城市开发强度的雨水排放口水质特征研究
院基础科研费项目
项目负责人郭雷,主要完成人张硌、高红莉、王进、李洪涛、胡军周。
项目以地理国情高分辨率普查数据为基础,围绕雨水利用的载体,在对案例城市郑州市不同开发强度区域特征、雨水利用现状及问题深入分析基础上,与现有雨水利用技术与模式分析总结,提出适用于不同开发强度地区的技术与模式,并在总结分析国家及相关地区促进雨水利用政策措施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不同开发强度区域促进雨水利用的对策措施。发表论文4篇,研究报告1份。
40、固体废弃物制备水处理功能吸附材料影响因素研究
院预研项目
项目负责人高红莉,主要完成人张硌、王进、郭雷、李洪涛、胡军周。
项目通过对改性剂、活化剂、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试验分析,反应温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影响最大。对制得粉煤灰改性吸附剂对重金属铜的吸附效果显示:当吸附剂用量为1500mg/L,吸附时间选择30min时,重金属铜去除率可以达到93.9%,继续加大用量,达到2500mg/L时,去除率可以达到99.7%。研究表明,利用粉煤灰制备水热合成分子筛吸附材料,如果进行进一步表面修饰,可以更加有效去除水体中的贵金属离子污染物。
41、汝州市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调整工作
2017年受汝州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开展工作
项目负责人:杨建锋。
主要内容:划分商服、住宅、工矿仓储、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特殊等7种用途的土地级别;依据实地调查的房屋出租资料、商品房资料、房屋买卖资料、土地出让、转让及征地案例资料等实地调查地价样点,完成7种用途的基准地价测算内容;编制各类宗地分级别的地价修正系数表及说明表以及主要商业街道的路线价及路线价修正体系;形成以GIS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定级信息系统、基准地价评估系统。
创新点:根据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制定二级地类地价修正体系;初次进行标定地价评估和基准地价系统备案。
项目正在进行。
42、基于快速城镇化背景的耕地质量演变与保护机制研究
2017年河南省科学院基础科研费项目
项目负责人杨建锋。
主要内容:根据研究区域历年耕地质量资料,分析耕地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同时通过构建城镇化对耕地质量影响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耕地质量变化规律,进而探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探讨耕地保护创新机制,对实现城镇化又快又好发展,并同时实现保护耕地质量不降低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创新点:建立城镇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模型,构建城镇化发展对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基于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机制的相互关联,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构建区域间、区域内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项目负责人:邱士可 完成时间:2017年
本研究首先从以郑州为核心九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入手,分析了该区域在空间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该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也普遍不够紧密,在协调发展方面较为困难,整合发展程度较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对长三角、长株潭、广西的地区空间结构的分析,发现城市群内部亚结构的缺失是以郑州为核心的九个城市间协作互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群亚结构的构建可以通过近域城市组合发展来进行。其次,从近域城市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近域城市组合构建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并对河南省具备近域城市组合的条件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指出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是这些组合中最成熟的一个,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就是对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的正向扰动。最后,提出郑汴许与郑州航空港近域城市组合构建的总体思路,并从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编制近域城市组合发展蓝图、推进近域城市组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近域城市组合产业协调发展、提升近域城市组合对外水平、建立近域城市组合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近域城市组合绿色生态屏障、推动近域城市组合文化合作与交流、凝聚近域城市组合发展合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