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及监测评价研究
成果名称: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及监测评价研究
鉴定号:豫科鉴委字(2015)第2109号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项目组成员:宋富强、王令超、马军成、樊鹏、王玉钟、王磊、杨青伟、李闯
成果简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耕地质量主导因素筛选
(2)渐变类型区划分
(3)监测样点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4)不同渐变类型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与产能分析
创新点:
(1)基于主导因素的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
相对于传统耕地质量监测,本项工作以主导因素为主划分类型区,解决了传统的划分类型区中因素选择过多,类型区划分过多,破碎度较高的问题,有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和推广;而以渐变类型区布设监测样点,提升了样点的典型性,减少了样点数量及监测内容,降低了监测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
(2)基于样点和统计数据的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系数更新
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作为农用地分等中的重要参数,随着作物产量及投入的变化,也应相应调整。而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中土地利用系数及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需要实地调查当地作物近3年的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以及种植该作物的投入,全面调整需要大量的工作。本文以辉县市为试点,利用监测样点调查数据及作物产量、作物投入等统计数据的变化,在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进行更新,既降低了全面更新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又能提升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精度,从而提高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评价的准确性。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标是及时准确掌握耕地质量变化,为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服务。利用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的划分及监测样点的布设,建立基于监测样点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形成年度系列可比数据,进而建立耕地质量等级预警技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后续通过构建耕地质量管理服务系统,定期发布全国主要农业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分析和研究报告,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2)经济效益
相对于传统耕地质量监测,本项工作以主导因素为主划分类型区,解决了传统的划分类型区中因素选择过多,类型区划分过多,破碎度较高的问题,有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和推广;而以渐变类型区布设监测样点,提升了样点的典型性,减少了样点数量及监测内容,降低了监测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同时利用作物产量、作物投入等统计数据的变化,在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进行更新,既降低了全面更新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又能提升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精度,从而提高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评价的准确性。两项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的效率及精度,减少原有人力物力投入50%以上。
(3)环境效益
通过对耕地质量主导因素进行筛选,掌握影响区域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针对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提出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降低化肥和化学制剂的使用频次,农田的各种污染随之降低,从而达到保护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推广应用前景:
目前,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已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调整、土地整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研究作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两手并重管理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利用监测样点的监测数据,对渐变区耕地质量等别进行更新,从而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现势性,另一方面,通过耕地质量主导因素选择及样点动态监测,能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指导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工作。
该成果已在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和安阳市土地整理中心等相关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安阳市土地整理中心已将该成果应用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基本农田保护及耕地质量提升等土地管理工作中;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通过借鉴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及监测样点布设方法,编制了河南省耕地质量等别渐变耕地抽样监测工作手册,不仅有利于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全省推广,而且降低了监测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河南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