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河南部分)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研究
项目名称:中原经济区(河南部分)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完成人员:冯德显 张 莉 陈盼盼 康鸳鸯 杨迅周 宋富强 张丽萍 陈守民 钱艳娜 杨文新 安春华 常秋玲 武红涛 郭 艳
所属领域:人文地理学
鉴定号:豫科鉴 委 字[ 2013 ]第 2523 号
1 项目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进行了大量和系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空间规划研究和实践。德国、日本、荷兰、法国等国家已完成了本国的国土综合规划,但大都是国土空间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内容相对较多,确定区域性国土综合性质的综合性规划较少。相对于自然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传统区划而言,国土功能区划是一种完全综合性区划,也是区划研究发展的新阶段。国内目前对于国土综合功能区的研究也仅仅刚刚开始,一些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分别提出了各经济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但通过对国土空间进行分类划分、根据不同的功能区类型制定相应的空间格局并进行调控目前在国内尚没有完整的研究成果。以国土开发与整治为基础的功能区规划是现阶段区域发展规划的新阶段,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以河南部分为对象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研究,是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今后开展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人口规划、社会事业、教育文化等规划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 技术原理
本项目在科学分析判断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明确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预测规划期中原经济区经济、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态,确定国土开发综合功能区框架,提出各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政策建议,研究制订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构建有利于促进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国土空间
开发总体格局。
本项目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两方面采用Moran指数对中原经济区国土开发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并从生态敏感性、城镇工业发展潜力和农业生产适宜性三方面构建了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分的技术流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国土空间开发进行了评价和功能区划分;在深入总结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并从农业发展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及生态保护空间三大类空间着手进行国土开发战略调控。
(1)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从生态敏感性、城镇工业发展潜力以及农业生产适宜性三个目标,应用综合指数分级评价法,参考应用判别分析法,结合主导因素评价法,并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和空间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作为辅助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的国土空间开发进行了评价,将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划为四类功能区:重点发展类国土综合功能区、综合发展类国土综合功能区、生态优先类国土综合功能区和农业优先类国土综合功能区。
(2)从河南省现代经济的萌芽、基础奠定到高速发展以及新世纪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全面分析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总结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组织的中心和功能,经济联系方向和产业带的构建以及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提出“核心带动、轴带辐射、板块联动、节点提升、廊道保护、周边对接、加强合作”的七大战略组织思想,打造“一心、四带、三轴、六区、多点组团”的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战略架构。
(3)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将河南省国土空间划分为农业发展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及生态保护空间三大类。根据中原经济区未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战略以及生态保护需要,结合土地适宜性,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对四类国土功能区块的开发格局进行了调控,从功能定位、规模调控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促进中原经济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 应用情况及推广前景
本项目是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成果目前已被《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规划的起草编制方面。今后可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空间信息科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等诸多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