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古济水演变研究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18/5/7 16:00:23 查看:

项目名称:古济水演变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完成人员:翟海国 吕 迎 汪雪峰 李启明 魏 艳 王 超 张丽萍 谢艳娜 李成林 郭春梅 闫丽洁

所属领域:自然地理学


1 项目背景

       济水流域处于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确定的6个重点文化遗址中,有5个位于河南省,并且均分布在灵宝——郑州的黄河沿岸。古济水与黄河关系密切,研究的区域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黄沁平原上,紧邻上述5个重点考古的文化遗址。因此从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古济水演化过程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古济水尊为“四渎”之一,按照历史记载与传统的认识,古济水好像又消失的无影无踪,仅仅留下与济水相关的地名。通过对古济水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可以恢复其本来面貌、还原其演化过程。


2 技术原理

       本项研究共有六章。第一章“古济水”现状,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古济水源头地区(济源市)、下游地区的研究分析。第二章古籍中有关济水的记载与评述,其主要内容分别研究《禹贡》、《山海经》、《尔雅》、《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河渠志》、《汉书?地理志》、《水经》、《水经注》、《川渎异同序》等古籍,通过分析、评述我国主要历史古籍中古济水的记载,简要梳理了古济水的“历史脉络”。第三章前人研究成果,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选取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1957年)、史念海的《论济水和鸿沟》(1982年)、何幼琦《古济水钩沉》(1983年)、王育民(1987年)《济水的湮塞》、张新斌的《济水与河济文明》(2007年)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华北平原地质构造,因在自然状态下,河流的流路受地形、地貌的控制,而地形地貌又是受基底构造控制的,古济水的流经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的地质构造控制黄河的变迁,黄河的变迁影响古济水的演变,因此本章重点分析华北平原的地质构造。第五章黄沁地区地理环境分析,主要内容是分析与古济水相关的地理环境,包括是黄沁地区地质地貌、王屋山、邙山概况、华北平原气候变化、黄河下游河道特征、沁河概况和黄沁地区水系演变。第六章结论,从古济水本来面貌、古济水演变过程、古济水演变因素以及研究方法总结、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做出总结。

       对古济水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对历史文献的注释和解读,现有的古济水研究成果都以人文科学为主,缺乏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支撑。本研究以史料研究成果为线索,利用遥感与GIS技术、谷歌地形图、三维成像技术、地理演变理论等综合研究方法,以古济水源头地区(即黄沁平原地区)为重点,还原古济水演变过程。突破信史时间范围,从四万年前开始探讨济水的变迁过程。本研究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济水与沁水的关系,提出了古济水与沁水本是一条河流的观点,粗略分析了古济水的演变过程,还原了古济水的面貌。没有局限于对历史古籍原文的辨析,着重于对古籍记载进行地理学的解读与评述,这也是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3 应用情况及推广前景

       本研究可以说是古济水“探源工程”,通过对古济水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恢复其本来面貌、还原其演化过程,不仅弘扬中华文明、中国水文化,更对提高黄沁地区和沁河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方法以史料研究成果为线索,利用遥感与GIS技术、谷歌地形图、三维成像技术、地理演变理论等综合研究方法,以古济水源头地区(即黄沁平原地区)为重点,还原古济水演变过程。突破信史时间范围,从四万年前开始探讨济水的变迁过程。将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与历史考古有机结合,为历史考古开辟了科学有效的新思路,为开展历史溯源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作用。